返回
排行榜
首页
阅读记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99、他不是一个人在读书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书海居 m.shuhaiju.net

    99、他不是一个人在读书(第 1/ 页)

    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
    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这是一副绝对励志的对联,这幅对联里,生动地刻画了一个读书人取得了功名之后的得意、风光,也描绘了一幅悬梁刺股废寝忘食的求学场景。
    自隋唐以降,历朝历代的读书人,似乎都莫不如此。这根源,则来自史上那个名声很糟糕的隋炀帝杨广同志。
    杨广的父亲杨坚以吞吐六合之气,一扫东晋以来三百多年中国乱糟糟的割据局面,建立了虽短命却光芒无限的隋朝。若只是这样也还罢了,不过是改朝换代历史规律里一个普通的波峰而已。
    但隋朝有两件事却值得永远铭记于史书,铭记于中华民族的文明记忆里,那就是它开创了一直延续千年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
    这里要说的重点是科举制度,它是在杨广的手里真正出现的。
    杨老二一辈子可算得享尽了天下的福,做尽天下的孽,一生功过是非都呈胶着、纠缠状态,理也理不清楚。连那条延绵千里催生了中华文化又一次繁荣高峰的大运河都受尽诟病,唯独这科举制度却被万世称颂着。
    科举之前,中国的官员选拔是九品中正制,那时候,用孙新在电影《梁祝》(四爷主演的)里的一句台词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阶层严格的分化:朱们对朱门,竹门对竹门。
    一个贫寒家庭的孩子,哪怕你一辈子怎么努力读书,怎么学富五车,除非造反,否则你永远没有出头之日。而且就算你造反成功当了皇帝,却还得屈服于这世家门阀的社会阶层制度,皇帝在贵族面前抬不起头来,被奚落嘲笑的情形,那真是比比皆是。
    在这种背景之下,杨广同志能于万般不靠谱中,干了这么一件非常靠谱的事儿,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科举制度最大的亮点就在于它一改九品中正制那种唯成分论的社会结构,使天下寒门都有了出头的机会,给了他们创造世界,改变世界的无限机会和可能。
    善哉,隋炀帝功莫大焉!
    额,扯远了,还是回到咱们大明朝的科举。
    历经数百年,科举在大明朝已经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它不能保证绝对的公平,因为任何系统都会有后门被病毒攻击的危险,但它能保证绝大多数的公平,给每一个读书人都敞开一扇大门,只要你进得门去,便是鱼化为龙,便是锦绣天地,便是大道青云。
    当皇帝的都怕老百姓作乱,作乱就意味着打仗,打仗就意味着自己的皇权不稳固。要怎么才能让老百姓安安分分接受统治呢?若干代万岁爷终于总结出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鼓励读书,读皇家为你准备的书。你读了他的书就是接受了他的教育,接受了他的教育自然会听他的话,听了他的话自然会影响一大片的群体,影响越大,社会就越稳定。
    所以宋真宗告诉大家: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想出头,来,课本在这儿,读了就有出路,就有机会!
    一纸笔墨,两尺油灯,折煞天下多少豪杰!
    可是,别以为有本教材摆在桌上,有笔墨纸砚供你学习,就意味着你的人生便是一片光明了。想想吧,中国人有多少?读书人有多少?那时候又没毕业制度,除非你考取功名,否则这一辈子几乎都在读书的路上。
    一年一年叠加下来,到了大明朝,这基数就是天文数字了。
    三年一考,每年数十万莘莘学子削尖了脑袋去争取皇家放出来的那二三百个名额,这竞争比例,特么想想都要掉眼泪,简直比在起点成神还难呐!
    后世有无聊的人做过计算:以一个普通重点大学录取生的智商为计算基准,从四五岁开始发蒙,十多岁正式接触四书五经,苦读五六年,到十五六岁参加第一次童生考试,考取的概率大概是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以上;而考取秀才的概率大概是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到考取举人的概率便开始大幅缩水,到了大概是百分之七十左右。
    而要从举人变成进士,哪怕是最低级的同进士出生,他考取的概率也只能在百分之七到八左右。因为到这个阶段,那基本就等于一个人跟几千个人拼命了,那滋味能有个好?
    也就意味着假设一个智商中等偏上的读书人,很可能一辈子停留在举人这个阶段,再也上不去。
    所以牛人如曾国藩,也不知考成了哪一番焦糊模样,才在二十八岁中了个同进士,已经算是牛掰让人羡慕的。
    这只是时间账,别忙,还有大笔的经济账。经济账是什么?那就是一旦某个家庭有个倒霉孩子决定读书,那么全家都必须勒紧裤带供奉着这位小爷。嗯,这情形,和今天的高考没什么两样。
    而这供奉必须是有条件的,别听那些说书的胡诌,什么李密放牛牛角上挂书本,什么朱买臣一边砍柴一边苦读,特么也不想想,几千年来这样的人能出几个?绝对绝对大多数都必须是家庭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最少也的得是个温饱之家吧?才能让孩子走这钢丝。而这里面的风险,看看上面考中的概率,真是不言自明。就是说只要你运气稍稍差一点,脑子稍微慢一点,一辈子全家都可能跟着你鸡飞蛋打颗粒无收啊。
    于是,咱们的老祖宗们自然就会想一些抵御风险的法子。这法子说起来很简单,就是以宗族血缘关系为依托,大家抱紧在一起,共同应对读书考试这个巨大的风险投资行业。
    一般说来,也就是一个村,一个族,大家同姓同根一个老祖宗,每家都有个把需要认字读书的孩子,就不如一起集资办一个启蒙学校,凑钱请个乡村老师来教教孩儿们。这样一来,每家人的投入就可以少得多,而孩子呢,也能观察观察天分,实在没智商的,认个七八百字在肚子里也就能应付一辈子了,完了赶紧学门手艺或者继续种田去,别瞎耽误工夫。
    第一道关过去,总会选出几个族里比较优秀值得深造的娃,这可就得重点培养了,也真是一大笔费用。别以为只是四书五经就行,你得买参考书啊,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得学学吧?历届高考试卷题目精选你得知道吧?那些优秀考生的范本文章你得观摩吧?
    可是光这些那行?一个人憋着学,靠慢慢领悟就能成才,天底下有几个?还得出辣价钱,让孩子能出去交流、深造、观摩、听课、学习、钻研,学习各种作文技巧,放开心胸,拓宽眼界,这才能有中举的可能。
    而这么一大笔费用,岂是一个地里刨食的普通之家能承受的?盘缠食宿衣服鞋袜的费用可一文钱都断不得。要是这倒霉孩子再有些游山玩水交朋结友的兴致,到处旅游参观,吃吃喝喝结交朋友,那不又是一大笔?
    这你可别以为能省,这反而是必不可少的!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中国人嘛,从来都是靠拉帮结伙一起壮大发展起来的。所以不但不能省,还是重大的必要开销!
    上面这些差不多了,孩子的学习也该通过检验了,三年一考,那京城旅游高峰期间的住宿费得多少钱一晚上?这时候的交通又不是一张机票能搞的定的,随便一个县到另一个县都得走个三两天的,何况千里迢迢上京赶考?
    一路上天灾人祸疾病折磨风餐露宿晓行夜宿,偷的、抢的、哄的、骗的,拿刀要钱不要命的,要钱又要命的,美人计仙人跳的,美人计不仙人跳只把人迷得走不了的,吃东西过敏的,吃东西不过敏却被三聚氰胺吊白块弄废的,环境不卫生一身皮肤病的,环境卫生屋顶漏风生病一命呜呼的,读书读成书呆子自己失联的,读书不是书呆子却被山大王绑架失联去做军师的······
    这些风险只要有一样过不去,那就等于一份投资永远扔水里了,还听不见响啊!
    这么多的风险成本计算进来,他还好意思说他是一个人在读书?
    问题回来了,这么大的风投,到底图个啥?
    废话,就图个当官发财呗!当然,不是每个人的志向都是当官发财搜刮民脂民膏,要看到那个时代毕竟都是读圣贤书的,廉耻多少还有一些,不像如今的公务员那么**裸、不要脸。
    可你再读多少书,当多大官,懂多少道理,归根结底你还得明白俩字儿——感恩啊!不是一家老小忍饥挨饿,一群相亲苦扒苦奔,能有你小子的今天?
    最起码得给家乡弄些建设项目吧?最起码弄几个免除徭役赋税的名额吧?最起码你得给你背后这个亲友团找些正当赚钱的门路吧?你又不是一个孤儿,家里有爹妈爷爷奶奶老婆孩子呢,就算这些都接到大城市过好日子了,你不还有祖宗吗?这年月,没祖宗跟野杂种有什么区别?你就不怕人家戳你脊梁骨?把你忘恩负义的事迹分成八段,写进族谱里让世世代代骂得你咸鱼永远是咸鱼,翻了身还是咸鱼?
    所以,一句话作为总结,读书的时候,你绝不是一个人在读书。当官的时候,你肯定也不是一个人在当官。
    你不但有光宗耀祖的使命,你更有带领大家伙一起享受胜利果实的责任和义务!
    这义务怎么完成?一方面你高居庙堂得为国为民操碎了心。另一方面你还得在国家体制允许的范围内,去挖挖国家的墙角。做到两方面都满足,两边都平衡。这样,你就算是个好人好官了!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友们都在看

沧元图

作者:我吃西红柿

分类:玄幻

更新:2021-04-19 04:16:12

最新:完结感言

伏天氏

作者:净无痕

分类:玄幻

更新:2021-08-09 12:49:49

最新:第2723章 成魔

大道朝天

作者:猫腻

分类:玄幻

更新:2020-08-21 20:31:55

最新:后记(窗外的湖)

元尊

作者:天蚕土豆

分类:玄幻

更新:2021-01-30 22:48:49

最新:完本感言

天下第九

作者:鹅是老五

分类:修真

更新:2021-02-21 15:01:24

最新:新书《弃宇宙》发布

三寸人间

作者:耳根

分类:修真

更新:2022-06-01 04:27:12

最新:新书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