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排行榜
首页
阅读记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8课 承认糟糕的现实,并不有损自己的品格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书海居 m.shuhaiju.net

    第18课 承认糟糕的现实,并不有损自己的品格(第 2/4 页)

    这个故事很短,可它却给压力或危机管理作了一个最好的注解。

    也许你现在的境况很糟糕,但这将只会是一个暂时的情况。可能你还没有认识到自己正处于一个重要的改变自我、突破自我的阶段,可能你对现在自己的一些困境有点难以承受,并且不愿意向人透露。不过,当你在了解秘密法则的时候,你要懂得:即使情况很糟,你也要学会从好的方面来看问题。如果是这样想的话,你就会发现,对别人来说糟糕的危机或压力,对你来说可能是化了妆的机会。

    125.施与他人的恩惠,永远不要再提

    太阳给了我们那么多、那么久的温暖和诗意,可它得到了我们什么回报?大树和小草给我们那么多绿色和芬芳,他们得到了我们怎样的回报?想想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一匹马奔跑过,一只狗追猎过,一只蜜蜂酿造蜜以后,都不再回忆和惦记自己做过什么有益于他人的事情。

    太阳的伟大,母亲的崇高,大树小草的无私,正在于他们本来并不求回报。

    那为什么我们人类偏偏要记住这些自己曾经给予别人的恩惠呢?既然我们和所有生物一样都只是自然界中的一分子,那么在我们做了一件好事之后,也不应要求别人知道或者记住,而是要继续做另一件好事,正像一株葡萄藤在下一个季节继续结果一样。既然我们不应该将对一个人的恩惠记在账上,那么是说一个人必须以某种方式如此行动且不注意它吗?

    是的。而且这也是必要的,不求回报,是付出之后登临的至高境界。

    当你做了一件好的事情,另一个人由此得益,其实这就已经够了,这已经就是对你付出的最大的回报了。你为什么还要像傻瓜一样寻求除此之外的第三件事——得到做了一件善行的名声或获得一种回报呢?

    给别人恩惠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他得到帮助,摆脱窘境,由帮助别人而得到的一种心灵的自我愉悦与满足,本身就已经是对自身的回报。河水阻隔了路,架起一座桥,给了行人方便就是回报,何必硬要去听人们的赞叹,去看在桥头立下称颂的碑文。春天播种,夏天耕耘,收获了秋天的丰硕和冬天的酝酿就是回报,何必硬要强求农人都像诗人一样在天高云淡下和雪花飞舞中礼赞放歌。如若非要把对别人的恩惠记在账上,等着别人的某种回报,那便扭曲了付出的本意,是对这种帮助的亵渎。

    1963年,一个小女孩写信给一家报纸的总编:她帮妈妈摘回了一篮子草莓,妈妈只是夸了她一句“好孩子”,却给调皮贪玩的弟弟一个大苹果。她不禁怀疑她和她周围的好孩子都被上帝遗忘了。

    总编收到小女孩的来信,看了以后心里十分难过。可是他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这一个问题。就在第二天,一位朋友邀请他参加了一场婚礼。就在这场婚礼上,总编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牧师主持订婚仪式,新娘和新郎开始互赠戒指,或许是他们太激动了,两人都阴差阳错地把戒指戴在了对方的右手上。旁边的牧师看见了,幽默地插了一句:“右手已经够完美了,我想你们还是用它来装扮左手吧!”

    牧师的话让总编觉得眼前一亮,他想:“右手本来已经非常完美了,没有必要再用饰物装点右手了。同样,那些有美德的人,之所以常常被大家忽略,不就是因为他们已经非常完美了吗?”总编终于找到了小女孩要的答案:上帝让右手成为右手,就是对右手的最高奖赏;同样,上帝让好孩子成为好孩子,也就是对好孩子的最高奖赏。

    总编发现这一真理后,兴奋不已,当天晚上立即给小女孩回了一封信。他在信中安慰小女孩说:“你不要烦恼,不要忧愁,上帝让你成为一个好孩子,就是对你的最高奖赏!”

    如果你抱着“我帮你一寸,你要还我一尺”的心态,若最后你帮助过的人达不到你的要求,你可能会心理不平衡。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我们做了一件好事之后,不要寻求什么名声或者回报,而是应该要继续做另一件好事。

    做了一件好事之后,不吹嘘自己的高尚,不企求他人的赞美,只是默默地沿着自己的生活轨道继续前进,尽其所能地接着做另一件好事,这样的做法才符合人的本性。

    对于一个认真履行自己职责的人来说,无论是冻馁还是饱暖,嗜睡还是振作,被人指责还是被人赞扬,垂死还是做别的什么事情,都毫无差别。在他们眼里,这些只是一个人从生到死必定要经历的活动。

    世上有许多事情是我们无法控制的,但我们至少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不管别人怎么样,不考虑付出与回报的正负比,我们只要做好手头的事情就够了。如果在做事之前,就先想要得到,这是斤斤计较的做法,是一种贪婪、自私的哲学,只会对参与者产生伤害。

    一位老人和他的小孙子住在肯塔基西部的农场。每天早上,老人都坐在厨房的桌边读《圣经》。一天,他的孙子问道:“爷爷,我试着像你一样读《圣经》,但是我不懂得《圣经》里面的意思。我好不容易理解了一点儿,可是我一合上书便又立刻忘记了。这样读《圣经》能有什么收获呢?”老人安静地将一些煤投入火炉。然后说道:“用这个装煤的篮子去河里打一篮子水回来。”

    孩子照做了,可是篮子里的水在他回来之前就已经漏完了。孩子一脸不解地望着爷爷。老人看看他手里的空篮子,微笑着说:“你应该跑快一点儿。”说完让孩子再试一次。

    这一次,孩子加快了速度。但是篮子里的水依然在他回来之前就漏光了。他对爷爷说道:“用篮子打水是不可能的。”说完,他去房间里拿了一个水桶。老人说:“我不是需要一桶水,而是需要一篮子水。你能行的,你只是没有尽全力。”接着,他来到屋外,看着孩子再试一次。

    现在,孩子已经知道用篮子盛水是行不通的。尽管他跑得飞快,但是,当他跑到老人面前的时候,篮子里的水还是漏光了。孩子喘着气说:“爷爷,你看,这根本没用。”

    “你真的认为这一点儿用处都没有吗?”老人笑着说,“你看看这篮子。”孩子看了看篮子,发现它与先前相比的确有了变化。篮子十分干净,已经没有煤灰沾在篮子上面了。“孩子,这和你读《圣经》一样,你可能什么也没记住,但是,在你读《圣经》的时候,它依然在影响着你,净化着你的心灵。”

    行善的最大作用,也就在于净化了自己的心灵,除此之外,一切别人荣誉和金钱上的回报都是一种贪婪。

    有一个人,当他为另一个人做了一件好事,就准备把它作为一种施惠记到他的账上。还有一个人不准备这样做,但还是在心里把这个人看做是他的受惠者,而且他记着他做了的事情。第三个人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不知道他所做的,他就像一株生产葡萄的葡萄藤一样,在它一旦结出它应有的果实以后就不寻求更多的东西。

    当我们成为第三个人,我们就找到了灵魂最安适的归宿。

    126.追求口头上的美德,只会让美德远离我们

    但丁说:“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而在我们的成长中,父母老师又教导我们:人应该行善,但并不是为了谋求好“美德”的名声或者迎合别人,而是发自内心的意愿,这种愿意也是自己做人的本分。

    在我们成长的路上,无论安逸舒畅还是艰难险阻,都要自始至终保持自己的德行。向前合乎神意,退后合乎人道。这样上帝才能保佑他,他才能受到世人的尊敬,名声自然显扬,光荣利禄自然来到。一切都是一种顺乎其道的安排。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书友们都在看

沧元图

作者:我吃西红柿

分类:玄幻

更新:2021-04-19 04:16:12

最新:完结感言

伏天氏

作者:净无痕

分类:玄幻

更新:2021-08-09 12:49:49

最新:第2723章 成魔

大道朝天

作者:猫腻

分类:玄幻

更新:2020-08-21 20:31:55

最新:后记(窗外的湖)

元尊

作者:天蚕土豆

分类:玄幻

更新:2021-01-30 22:48:49

最新:完本感言

天下第九

作者:鹅是老五

分类:修真

更新:2021-02-21 15:01:24

最新:新书《弃宇宙》发布

三寸人间

作者:耳根

分类:修真

更新:2022-06-01 04:27:12

最新:新书日期!